微信服务号

微信订阅号

关注微信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党委工作 >>医院文化 >>医患情深

医患情深

人文视角丨从手术台到病床:当我成为患者,才读懂这份职业的重量

字号: + - 14

1.jpg

  身着白大褂时,我是与死神竞速的医者;躺在病床后,我成了渴望温暖与信心的患者。一次意外的膝盖扭伤,让我以全新视角重启了对“医者”与“生命”的思考,原来,跨越医患之间那层无形的隔阂,只需要一次角色的互换。

  一、从“救人者”到“求医者”:一场意外撕开的认知裂缝

  作为常年奔忙在临床一线的医生,我早已习惯了急诊室的灯火通明、手术台的高度专注、病房里的脚步匆匆。直到那次膝盖扭伤,起初的不以为意,在次日抢救后的剧痛中彻底崩塌,左膝肿得“铮光瓦亮”,每走一步都如坠千斤,我不得不暂时告别熟悉的岗位,以患者的身份走进病房。

  深夜急诊的MRI报告像一记重锤:左膝半月板、前交叉韧带严重损伤,关节内大量积液。被收治到骨科一病区后,张明主任与田奇欣主治医师为我定制手术方案、协调麻醉科与手术室,熟悉的专业流程在自己身上上演时,我却生出了从未有过的忐忑。手术很成功,但当我被推出手术室,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时,才真正体会到“无所适从”的重量,没有了抢救的紧迫感、没有了决策的主导权,这种“被动等待”的滋味,是从前站在诊疗台后从未读懂的患者心境。

  二、病床之上的叩问:比病痛更磨人的是对未知的恐惧

  起初躺在病床上,我总觉得这种“休闲”是种“诡异的奢侈”,紧绷的神经迟迟无法松弛。直到闲下来的某一刻,一种莫名的恐惧突然攥紧心脏:“我不会就这样残了吧?”这个念头让我瞬间读懂了无数患者眼神里的不安。原来,医者口中“常规手术”“预后良好”的专业判断,在患者心中却可能是对抗未知的全部底气。

  是田奇欣医生的耐心沟通拉回了我的思绪。他细细拆解康复流程,用数据和案例打消我的顾虑,那句“伤病是人生难免的波折,你要相信自己,更要相信为你努力的医护”,不仅稳住了我的心,更让我看清了医患关系的本质,医者的责任从来不止于治疗病痛,更在于传递信心;患者的信任,既是托付,更是对这份职业最深的期许。

  夜里辗转难眠时,我总能看到护士站的灯光亮着,听到走廊里医护查房的脚步声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我们身着白大褂时,不仅是医生、护士,更是患者眼中“守护健康的战士”,我们是谁的子女、谁的父母不重要,重要的是肩上那份“枕戈待旦”的责任,能让身处病痛的人看到希望。

  三、与自己的对话:在休整中重拾初心,读懂“负重前行”的意义

  这次受伤像一次强制性的“自我审视”。长期黑白颠倒的作息、高压的工作节奏,早已让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尿酸、失眠找上了门,我总以“工作忙”为借口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,直到病痛来袭才幡然醒悟,医者也是普通人,我们连自己的健康都无法守护,又如何更好地守护患者?

  我不止一次问自己:“夙兴夜寐的劳苦值得吗?”在无数个深夜抢救后、在面对医患矛盾的委屈时,我也曾动摇、彷徨。但躺在病床上的这段日子,看着同事们为我的康复奔波,回忆起自己曾从死神手中抢回的生命,答案逐渐清晰:“救死扶伤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深夜里熠熠生辉的信仰。欲戴“皇冠”,必承其重,我们享受这份职业带来的精神满足,就必须扛起相应的责任与担当。

 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,但面对苦难时的勇气、支撑彼此走过黑暗的力量,才是生命最珍贵的光。那些前辈医者前赴后继的身影,那些患者康复后真诚的笑容,都是让我们在荆棘丛生的路上继续前行的底气。我们或许会遭遇误解、会经历疲惫,但当年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时的初心,永远是照亮前路的星辰。

  四、伤愈归队:带着患者的视角,重新做一名“有温度的医者”

2.jpg

  三个月的休整,足够让韧带愈合,更足够让我完成一场心灵的蜕变。当我能重新站起,一步步走向康复时,心中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忐忑,多了份对职业更深的敬畏与理解。

3.jpg

  如今,我带着“患者的视角”重新回到岗位,看到的不再只是病历上的症状与数据,而是每个患者背后的恐惧与期待;与人沟通时,会更耐心地解释治疗方案,因为知道“多说一句”可能会减少患者很多不安;面对同事时,会更体谅彼此的辛苦,因为懂得“多搭把手”能让团队更有力量。

4.jpg

  “伤兵请求归队!”此刻的我,不仅是重返战场的医者,更是带着双重体验的“守护者”。未来的路依旧会有挑战,但我会带着这次病床之上的感悟,继续奔赴救死扶伤的星辰大海,因为我终于懂得,最好的医患关系,是“我曾懂你的难,故能予你温暖”;最珍贵的职业信仰,是“见过病痛的苦,仍愿拼尽全力守护生命的甜”。

医者感悟

  “角色互换”带来真实共情,运筹帷幄的医者躺上病床,才真正读懂患者面对未知的恐惧、被动等待的无助;“医患共情”这份体谅从不是空想,而是“亲身经历”后的懂得,医者曾以为专业的诊疗就是全部,直到自己因一句“不会残”安心,才明白耐心解释对患者是多大的慰藉;直到感受过监护仪的束缚、康复的焦虑,才知道患者更需要“被看见”的情绪关怀。

  医者也是普通人,也会被病痛击垮,在康复后带着“患者视角”重返岗位,让“救死扶伤”不再只是职业责任,更添了“懂你的难”的温度。让我们看见了医患关系的理想模样:不是单向的“治愈与被治愈”,而是“我曾经历你的难,故能予你更多暖”。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医者的不易,医患间的隔阂终将被这份“感同身受”慢慢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