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专题
世界帕金森病日|关注帕金森病, 传递爱与希望
让生命不再颤抖
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,今年主题为“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”。作为中老年群体的“第三大杀手”,帕金森病正随着老龄化加剧而高发。我国预计2030年患者将达500万,占全球近一半。早识别、早干预是关键!
身体发出这些信号,警惕帕金森病!
帕金森病以“运动症状”为典型表现,但非运动症状常更早出现,却易被忽视。
一、四大核心信号
1.动作变慢:走路小步拖行、转身困难,系鞋带、写字等精细动作笨拙,面部表情减少呈“面具脸”;
2.静止性震颤:手、脚放松时不自主抖动,如“搓丸样”动作,紧张时加重,活动时减轻;
3.肌肉僵硬:肢体或躯干紧绷,活动像“齿轮卡顿”,可能伴随关节疼痛;
4.步态异常:早期一侧手臂摆臂减少,后期小步前冲、起步或转弯困难,易跌倒。
二、非运动症状
嗅觉减退、睡眠障碍,如梦中大喊、踢踹坠床;长期便秘、抑郁焦虑、起身头晕,发生直立性低血压;疼痛等;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需格外关注!
早诊断早治疗,多学科诊疗是核心
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但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:
01药物治疗
首选且贯穿全程,需严格遵医嘱,避免自行停药或调量;
02手术治疗
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适用于帕金森病中晚期药物疗效不佳者,帮助改善运动症状;
03全程管理
运动康复,如太极拳、游泳;心理干预、护理照料贯穿始终,肉毒毒素注射可缓解局部痉挛。
患者自我管理:从细节提升生活质量
01用药与饮食
左旋多巴需餐前1小时或餐后1.5小时服用,避免与高蛋白食物肉类和奶类同服,晚餐可适当增加蛋白质;
选择软食或半流质,细嚼慢咽,防呛咳;每日饮水1.5—2升,多吃杂粮蔬菜防便秘。
02日常防护
防跌倒:练习大步走、听音乐节奏行走,中晚期使用助行器;改变体位时缓慢起身,穿弹力袜预防低血压;
心理调节:加入医患沟通群,分享抗帕经验,通过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,接纳疾病并保持乐观;
康复训练:早期做有氧运动,如健走、游泳;抗阻训练,如哑铃;柔韧性练习,如瑜伽;中晚期可在床上做抬腿、上肢训练;家属辅助步态练习。
AI赋能帕金森病管理,开启智慧医疗时代
人工智能正重塑诊疗模式:
01远程医疗
中晚期患者居家连线医生,实时评估病情、调整方案;
02可穿戴设备
防抖勺辅助进食,激光拐杖破解“冻结步态”,智能手环监测运动与睡眠;
03智能管理
智能药盒提醒服药,AI分析脑电信号自动优化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刺激参数,减少往返医院频次;
04康复创新
虚拟现实(VR)技术定制化康复训练,提升肢体协调性。
温馨提示
帕金森病虽需终身治疗,但通过规范诊疗+自我管理+科技助力,患者可以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关注父母及身边老人的细微变化,及时排查症状;理解患者的不易,用耐心与陪伴成为他们的“支撑”。
早识别,早干预,共抗帕,不孤独!
专家简介
赵克,老年医学科主任、主任医师,辽宁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,辽宁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,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老年性痴呆与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、第二届常务理事,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、第二届理事,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;本溪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,本溪市自然科学神经内科、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。擅长脑血管疾病、帕金森病、痴呆等老年神经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、康复指导,以及老年共病、头晕、衰弱等老年综合征的评估及干预,对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诊治积累较丰富经验。
出诊时间:周一上午,周三全天
出诊地点:门诊楼6楼专家门诊
参考文献:
1.梁慧,许吉怡,秦斌. 帕金森病晚期的识别及治疗策略[J].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
2.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,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。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(第四版)[J]. 中华神经科杂志
3.韦朝霞,李丽华,罗庆禄,等。 人工智能在帕金森病构音障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[J]。中华神经科学杂志